快要下班囉!

今天上晚班,居然都睡不著,想法也沒啥事情,乾脆就來寫寫今天晚上看到的一些新聞囉!

今天在報紙上看到某個學生,因為扛了父親的一筆千萬債務-又是替人作保的下場,因此,從國中開始就到工地打工賺錢,償還這筆天上掉下來的……債務!雖然在報導中,這位先生並未透露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感受,但我認為,他大概也不會想到那麼多吧!畢竟,光思考如何輕鬆地把錢償還完畢就夠頭痛了,或許他也不會去想那麼多了,因為沒有選擇的餘地啊!然而,在債務的逼迫下,他卻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,達成他就讀博士班的目標,這點是很值得大家省思的。到底,一個人的極限在哪裡?是否應該在事情還沒開始前,就先劃地自限呢?還是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,去嘗試看看呢?簡單的兩個答案,我相信還會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看法,但不管結論為何,其實都不脫離這兩個狀況-試?不試?-。

在我大學時期,遇到了不少有目標理想的同學,然而,他們在作為上,卻顯露出他們的自信缺乏,以致於在人生的交叉入口,猶豫不決,更糟糕的是,他們往往在評估利弊得失時,朝向對當下環境改變較為緩和的方向作思考,也就是說,他們較安於現狀,當然,這樣的想法未必是那麼的不好,但可惜的是,這些人在可以不需要擔心其他問題干擾時,且有足夠的能力改變現況,他們卻也未必想試著努力去作些改變,而屈就於當下的環境,更令人感傷的是,他們往往在事隔多年後,才開始後悔當初所作的決定。

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?我認為這樣的決策習慣與整個社會所充斥的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,從我們的父母輩中可以詳實地看出這樣的決策習慣,當我們這代的父母在面對一個具有風險的事物時,他們通常採取避而遠之的行動。這些父母在教育下一代時,也基於自身的經驗,所以教導孩子應當完全規避風險,採取一種安於現狀,並且循著他人成功的模式進行規劃-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規劃是最穩當的,然而,他們根本不考量此方法的最大的效益-生活,這樣的作為,不僅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、創造力,更可能使孩子進一步地失去一個廣大的理想和目標,因為他們已經安於現狀,只要當下是好,未來就是好,甚至於他們根本不會在乎未來如何,時間到了再說。

不過,或許在某些部份,這樣的想法是有好處的,但往往因為這一代的父母,不懂得透過學習與溝通,告訴子女應該如何深切的思考這些問題,進而歸納出既能規避風險,又能達成自我期許的目標,又總是以一種威權主義的態度,讓孩子在不清楚理由及行為邏輯的情況下,依循著父母的思考生活,因此,也讓孩子沒有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,更造成孩子對父母在思考層面的依賴,而導致孩子即使在成年之後,仍舊無法確實地進行一整套嚴密且精實的生涯規劃,其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在生活上更容易遭遇問題而無法自行解決,或是在解決的方法上,顯得不是那麼的好,導致某些金錢上的問題出現,相對地,父母親因為愛子心切,其負擔也必然加重,在假設人類習慣難以改變的前提下,我們可以推測,其後的問題只會更加擴大,愈形嚴重,絕不會有改善的一天。

我這樣的一個推論歷程,也許中間仍有許多遺漏處,但我認為已大致將情況描繪出來了。我常聽到長輩說:「因為愛子女,所以才會這樣做。」也許在傳統上,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是這樣的父母真偉大,小孩真不孝,然而,我卻不這麼認為,我反倒傾向於責怪這些父母,當你們做出這樣的決定時,有沒有想過會不會造成更大的問題,只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影響而做出對小孩更不好的決策,這樣就是對小孩好嗎?為人父母者,經歷比起小孩更加豐富,是否更應有那樣的智慧,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,進而採取對小孩更好的方式進行教導!

如果當父母親及整個社會都無法贊同這樣的說詞,而傾向於過度的同情與忽略事物因果邏輯時,也無怪乎在這變動快速的世界裡,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與犯罪行為出現,而使得更多人的生活更加艱鉅與無助。

話扯遠了,其實也只是想說說這位報導中的仁兄,能夠在這樣艱鉅的環境下,屹立不搖,完美地達成目標,其精神不僅是我應當學習與效法的,更是大家都應當推崇的,那種無比的毅力與抗壓能力,實是時下年輕人應當學習的重要能力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