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書心得] 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: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 – 作者:佐藤可士和

這本書頁數不多、用字簡單,看起來很輕鬆,很快就可以看完。

第一部分是如何培養創意思考:

創意、創新是從疑問開始,作者提出這樣的看法,希望讀者在思考問題時,應該試著問自己,這些既定的規則是正確的嗎?這些常識的判斷是合理的嗎?有沒有其他可能性?作者認為許多創新都源自於推翻既有規則,我也很認同這點,尤其當一件事情遇到瓶頸時,如果回頭問自己,一開始的前提是不是有問題?有沒有可能突破既有的前提?常常在此刻都可以迸出不同以往觀點的結論。

作者接著提出「聆聽」的重要性,如何了解對方的意圖、需求,其實是很重要的能力,如果能夠解讀客戶真正的需求,那就可以直搗問題核心,才不會一直在問題周邊打轉,無法切中要害,浪費時間。這就好比軟體工程領域的需求蒐集與分析,透過一些方式瞭解客戶的需求,這中間有許多溝通技巧需要磨練。此外,我認為這部分很值得提起的是,彼得杜拉克曾提過,他在協助企業拿著疑難雜症來詢問時,常常會問很基本的問題,譬如「我們的顧客是誰?」、「我們的業務是什麼?」,這樣的問句常常可以讓當局者試著放掉既有框架,重新思考自己的事業最重要的部份是什麼。

前面一直提到「問題」,但常常問題在腦海中一個一個冒出來,卻抓不著順序與關聯,這時候,作者建議可以把想到的事情、詞彙都寫下來,一但把腦中的想法文字化,就可以很容易地整理歸納,更有甚者,在記錄的同時,就突然想到問題的解決方法,這會是熱血沸騰的一刻。同樣的技巧也可以運用在工作簡報上,有時某個概念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描述,這時可以付諸簡單的文字,便於解說。或者,將文字在轉化為圖形,讓人一目暸然。而這些過程中,如果我們能用一些類比的手法,可以讓聽者更容易聯想相關的概念基礎。

作者認為在做專案簡報時,比起說服其他人,取得共鳴是更重要的原則。所以,如果能適當運用聽者的生活經驗,就可以讓聽者更加融入情境中,更理解要實行的內容,讓專案能夠事半功倍。

第二部分是談作者過去某些專案上的創意嘗試:

誠如前面提到的「共鳴」,做者在麒麟啤酒的廣告案中,為了顯現親子關係的效果,刻意突破以往拍廣告的形式,採用無劇本、無導演的拍攝模式,讓廣告主角能夠以自然的情緒呈現廣告畫面,作者舉出,他們讓一對父子在鏡頭前自然的展現父子間的飲酒對話,是有關夢想的對話,這樣的對談內容與形式,讓許多人產生共鳴,廣告看著看著就想買些啤酒回家跟父親一同暢飲聊天。

此外,作者提出了「顧客觀點」與「茶水間觀點」,其實簡單來說,兩者差異就在於認知的客群範圍,雖然在討論產品定位時,我們會先訂出產品的目標客群,但是我們也常常陷入行業內的慣性思考,認為某些條件或因素必定存在,所以誤判了真正客群的觀感或在意的問題,這部分通常需要跳脫產業內的行規去看產品,比較能找到突破點。

廣告、行銷、媒體操作不再限於單一面向,而是多面向整合,掌握本質「曝光率」、「吸睛率」似乎才是關鍵,作者舉出「麒麟檸檬」產品的行銷方式,以便利商店貨架為基礎考量,為了讓顧客在挑選飲料的第一時間就選擇該商品,加上產品客群主要是小學生及女性,所以將產品包裝成小瓶且可愛的設計,在外觀上突出於其他產品,容易被注意且又確實切中目標客群的需求(小包裝較符合小學生及女性的飲用量),而取得產品成功。

任何產品的成功,都可導因於整個團隊運作的成功,所以如何引領團隊走向極致,是每個組織領導人都應該審慎思考的議題。

第三部分則是偏向個人感官的問題:

作者認為環境是影響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,把人放在適當的環境下,才能有效地發揮戰力,所以他對於辦公環境也有所要求,對於需要專注的工作職務,會將他們安排在較安靜的地方,但重點不在於一定需要什麼環境,而是要依據職能、員工特性來做現場安排。

另外,作者也期許創意工作者可以將生活與工作結合,不要公私太分明,在他的經驗中,某些創意汲取於生活經驗,譬如作者某一次替DoCoMo設計手錶,就想到自己在慢跑時,不希望身上帶一堆東西,但又需要知道時間,所以他就想到,如果把時鐘、計步器等功能設置在手錶上,就能滿足運動者的需求,因此他替該公司設計了一款多功能運動錶。

不同領域的知識,深入之後便會相通,所以不要吝於學習新事物,這些知識都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與當下的情境產生連結。

最後,探究事物的本質、追尋真實的感受,有時候拋棄數位時代的利器,用心去感受土地、下雨過後的青草味、田野叢林間漫步的動物、翱翔的大鳥,可以促進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能力,讓潛藏在大腦深處的資訊,再次迸出。創意,也將源源不絕。

延伸閱讀:

  1. 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· 嫁給RD 的UI Designer
  2. 設計一定要解決問題嗎?

發佈留言